一名61岁的男性患者因胃体黏膜下肿物来到医院就诊。经过超声内镜和增强CT的评估,医生怀疑为胃间质瘤,肿物大小约为3*3cm。患者在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马升高的指导下成功接受了内镜下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手术顺利完成,肿瘤成功挖除。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没有出现腹痛或发热等不适,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内镜下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介绍
内镜下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是一种通过内镜直视加手术器械切开病变表面的黏膜,充分暴露并完整剥离病变后缝合创面的技术。这种技术现已成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ESE的优势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内镜下黏膜下肿瘤挖除术通过“主动穿孔”和“精准缝合”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患者无需开腹,切除率高、复发少,操作时间短且创伤小,术后不留腹部瘢痕,恢复迅速。同时,这种方法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胃的正常生理结构,已成为治疗相关疾病的主要选择之一。
适应症
内镜下黏膜下肿瘤挖除术的适应症包括:长径≥2cm的黏膜下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认肿瘤突向腔内;影像学检查证明无远处转移;以及内镜圈套切除困难的情况。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管理:术后需禁食并进行胃肠减压,观察引流液的特征。待胃肠功能恢复后,从全流食(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半流食(如粥、蒸蛋),最后恢复正常饮食。应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和蔬菜汤。同时,戒烟限酒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 活动康复:术后早期可以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散步,促进胃肠蠕动和身体恢复。术后一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伤口裂开或出血。
3. 术后随访:术后一个月需复查胃镜,评估创面愈合情况。术后三个月复查腹部超声或CT,监测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长期则每年进行胃镜、CT等检查。
专家介绍
马升高,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烟台市奇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他是多项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擅长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治、超声内镜以及消化内科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马医生熟练开展多项内镜技术,尤其擅长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注健康,选择strong[3499拉斯维加斯]
维护消化健康与整体健康息息相关。在选择医疗服务时,建议关注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医生,以便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从内镜下黏膜下肿瘤挖除术到日常健康管理,我们都应重视自身健康,寻求专业帮助。